看看西方“虎媽”怎麼教育孩子
最後更新: 2015-05-20
查看次數: 144
熱播電視劇《虎爸貓媽》再次引發公眾對教育的討論。在劇中,“應試教育”幾乎就是中國教育的代名詞,西方教育總以“素質教育”的形象出現,主要宗旨就是“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”“讓孩子自己選擇”。
“虎爸虎媽”真的只存在於中國嗎?非也。趙薇所飾演的畢勝男這樣的“虎爸虎媽”在西方並不少見,他們甚至起步更早,確保讓自己的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能“在正確的起跑線上邁出第一步”。
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一位父親告訴薩賓·胡克,他已經為六個月大的兒子規劃好了人生軌跡:上劍橋大學,畢業後去德意志銀行上班。胡克女士是一名幼教顧問,她的職責就是確保嬰幼兒在正確的起跑線上邁出第一步。
類似這位父親的“虎媽虎爸”其實大有人在,他們對尚在繈褓中的幼子有著極高的期待。在荷蘭公園補習與教育咨詢公司工作的胡克女士說,她的許多客戶都是成就非凡的精英人士,他們希望自己的後代也能達到同樣的高度。在他們眼里,高品質教育好比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,從一流托兒所開始,到頂尖大學結束。她說,一些托兒所教孩子握手要堅定有力,談話時要保持眼神交流,這些習慣可能成為孩子擠進高價學前班的敲門磚。另一位教育顧問安可·戈什,長期與“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”的父母打交道,他們把一流托兒所看作通往哈佛、牛津和劍橋的墊腳石。
胡克和戈什的客戶大多來自倫敦諾丁山、切爾西和漢普斯特德等寸土寸金的富人區。這些多金的家長要讓子女從嬰兒時期開始接受最好的教育,他們支付給幼教顧問的時薪從290英鎊(觀察者網注:約合人民幣2827元)起價。曾經擔任教師的胡克女士現在全職做起了幼教和早教顧問的工作;如客戶額外聘請,她還可以面試保姆,建議親子教育游目的地。有一家人讓她連續服務了一年多。
戈什女士以前在倫敦金融城擔任交易員,她和胡克女士都曾免費為朋友家的小孩提供入學建議,後來她們把這種業餘活動發展成了本職工作。她們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是給旅英的外國僑民提供咨詢服務,幫助這些富有的外國人“玩轉”英國的教育體系。偶爾會有來自俄羅斯的客戶向胡克女士詢問,多付錢是否就能讓托兒所錄取他們的孩子。胡克堅持否定了這種想法。
對這些家長來說,托兒所不僅僅是把兒女托付給工作人員照顧的場所——免去父母的後顧之憂只是最起碼的要求。對他們而言,英國政府降低育兒成本的新舉措其實無關緊要。在胡克和戈什的客戶中,部分家庭兩夫妻都外出工作,留保姆在家照看孩子;另一些家庭則既請保姆又把母親留在家里。在這些客戶看來,托兒所是兩歲多的孩子們學習社交技能的課堂。
主要負責提供入學咨詢服務的戈什女士說,美國家長對此類咨詢機構最熟悉,他們帶動了整個市場對幼教顧問的需求。人類學家、作家溫斯戴·馬丁說,在紐約上東區,這種服務是托兒所名額緊張的產物,其部分原因是富人的家庭規模往往較大。此外,富人社區還形成了一種注重教育的文化,“有錢的父母經常說,子女教育如果不專門請人從小時候抓起,便感覺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。”紐約的兒童早教甚至包括專門的“親子約會”培訓服務,在這個方面英國總體上仍落後於紐約。
“諾丁山美味媽咪”是一個記述倫敦西區“名流巨富、才子佳人們勾心鬥角”的博客。這位匿名博主認識的許多家庭都聘請了幼教顧問。她在博客中寫道,當地許多家長競爭攀比的心理很嚴重,因此產生了對“頂級托兒所”的痴迷。
這位博主產下大女兒的第一天,她丈夫便去他們早已看好的托兒所提交了報名登記表。但閨蜜們告訴她,有時候這樣做仍然不夠,“你必須向他們展示你有多麼想進去”,比如在言談間透露出自己與托兒所其他孩子的家長是老相識。其他手段還包括用巧克力和鮮花向註冊登記負責人“行賄”。不過,她堅稱自己絕不願意“掏500英鎊,只換來幼教顧問告訴你本區有哪些托兒所。”
已經懷胎八月胡克女士說,她的客戶是為了她的專業教育知識才掏腰包的。不過,她也承認,為年輕父母們減輕焦慮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。“某些托兒所莫名其妙地火得不得了,家長們擠破頭也要爭著進去。” 為什麼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“必須”進某個特定的托兒所?胡克花了些時間思考這個問題。
她認為是同輩壓力和從眾心理在從中作祟。她試圖說服客戶相信自己的直覺,不要被他人左右:“即使再平和理智的父母,一發現托兒所競爭居然如此激烈,也自然會變得偏執起來。傳言聽多了,人就開始有點痴狂。我們釐清頭緒,發現大多數都是道聽途說。”戈什對此表示同意:“能讓他們安心也是件好事,很多托兒所名聲不響但實際質量很高。我經常讓他們寬心。”
“諾丁山美味媽咪”的博主說,在一定程度上,家長們的壓力來源於他們自己好面子;從另一個角度講,他們“都屬於社會上有能力為子女提供頂級教育的1%精英。”
曾經有人讓胡克女士對一個小女孩進行評估,原因是女孩的家長當時正在考慮換一間托兒所,希望能借此機會保證孩子升入他們早已選好的小學。
當時那個女孩只有兩歲,她每周五天上托兒所;另外兩天下午請專門的幼教指導算術和識字,以確保她在班級保持名列前茅;此外,每周還要上拼音和閱讀班、戲劇班、鋼琴班、基礎法語班和游泳班。這對父母正在考慮為孩子增報普通話班和西班牙語班。“那個女孩每天都處於疲憊的邊緣,而且怕得不敢開口。”
胡克女士認為,有些孩子過早承受了過大的壓力:“所謂‘三歲看到老’是種很可笑的說法,尤其是對男孩子來說。”她從不建議為5歲以下的兒童請家教,她說:“這簡直太瘋狂了,完全就是浪費錢。兩歲的孩子需要學會的技能無外乎說話、穿鞋子和穿衣服。而這些東西父母完全可以自己教會孩子。”
戈什女士的工作範圍還包括幫家長選擇教學質量優秀的公立學校,她和胡克女士都堅持反對用“虎媽”這個詞來概括她們所有的客戶。
胡克女士總結道:“天下父母都一樣,誰不是為了子女好呢!”
(來源:觀察者網楊晗軼譯自《金融時報》)